散曲的起源
  • 浏览:728 评论:0 人
  • 在中國的文學史上,向來「唐詩」、「宋詞」、「元曲」的說法,這代表著這幾種文學體裁在這幾個時代中有著卓越的發展和表現,所以可以作為那個時代的文學特色。曲的出現,帶來了中國文學史上元代雜劇和散曲繁榮時期。
    和唐詩、宋詞等其他各種文學形式的產生一樣,元曲的產生,也是適應著一定的社會生活需要,有自身的發展規律。我們知道,中國的韻文文學,與音樂的關係非常密切。就以詞來說,它淵源唐曲子,而唐曲子源出於隋唐燕樂。宋詞原是倚聲而作,即先有了調子,再它的節拍配上歌詞來唱。但是這種倚聲而作的詞,到了文人的手裡,便作為一種新的文學形式模擬,發展到宋末,形式己經定型了,大部份失去了聲樂上的作用。而音樂是不斷地變化發展的,民間不斷的出現新的樂曲,少數的民族的樂曲也不斷的傳進來,這時候的宋詞己經不能適應當時社會上變化發展的音樂調子的節拍,同時不能適應當時社會上歌唱舞戲演出的需要。因此,詞在聲樂上的地位就逐漸被曲所取代。
    宋詞發展到了南宋後期,由於當時的詞人過於重視字句的工巧和對音律方面的講究,詞逐漸脫離了現實社會,日趨衰落。另一方面,當時金、元的統治者興起於北方,先後入主中原,使外族的曲調和樂器大量傳入中國。就這樣原來的「里巷之歌」--北方地區的民間小調和外來的「胡夷之曲」--少數民族的樂曲,便為人們所採用,並且和一部份沒有喪失聲樂地位的宋詞以及唐宋以來的大曲、鼓子詞、傳踏、諸宮調、賺詞等會合起來,加以改革作為元代的散曲,由於它興起於北方、流行於北方,所以元代散曲又稱為北曲。
    诸宫调
    是用同一宮調的若干曲牌成連成短套,是用同一宮調的若干曲牌連成短套,再用不同宮調的若干短套相聯綴,再夾雜說唱,用來說唱長篇故事。每一短套,首尾一韻,宮調變調,韻腳也變換。
    赚词
    盛行於南宋,是集合若干曲調為一套曲前有引子,有尾聲,中間有以「賺」為名的曲調,首尾一韻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