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大校友哈佛大学毕业生谈为振兴深大而读书~~
  • 浏览:60 评论:2 人

  • 筑梦踏实,心怀天下
    ——深大毕业生在美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作为一名光荣的深大校友,我很荣幸能借这个机会,把我在美国7年的一些求学、工作的经历及心路历程与大家分享,希望能给大家将来的学习、生活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也希望此文章能激发更多的朋友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为深大的振兴加油。
    学习篇
    哈佛大学见闻和感触
    出国VS就业
    到底是出国还是就业,可能是大学里同学们常讨论的话题。每个人的情况可能略有差异,但一般人的生活轨迹不会差得太远。从我在美国认识的其他留学生的情况看来,如果是读理论学科的同学可以直接出国攻读高一级的学位,但实践学科的同学应该先工作一段时间再出国读书比较适合。
    学习的目的
    记得,我在深圳大学读书时是比较用功的,专业课也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到了离开校门的那一天都还没有想到过要出国。对于我来说,出国的诱惑远远不及工作的成就感。毕业后我迫不及待的进入了一个比较满意的设计公司,实现着我的理想。自认优秀的我在现实和理想的碰撞中遇上不少困难和挫折。我觉得自毕业以后,学习才刚开始。不过学的东西不光是专业知识,还有更多的是待人处事、团队合作、职业素养等社会经验,这是在传统教育里没有涉及的,我开始认识到自己的肤浅。另一方面,我在业务上也遇上一个很大的瓶颈——我从事的领域(景观建筑学)是一个刚刚起步的领域,中国基本没有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我看到了这个行业广阔的前景,但是目前我却欲学无门。刚好此时有一位与我们公司合作的加拿大籍景观建筑师对我说,你应该去国外学习。于是就萌发了我去西天取经的念头。我知道了自己的方向,一年多以后,我如愿的来到美国景观教育的最高殿堂,哈佛大学设计学院。
    人的一生只有10%的知识是在学校里学的,而90%的知识是在离开学校后学到的。在象牙塔里学习的人们总是觉得自己是人群菁英,天之骄子,社会栋梁。好像懂了很多东西,但又不知道自己懂的是什么。如果在这种状态下直接选择出国,其实就是从一个襁褓换到另一个襁褓,促使自我陶醉感进一步加强。如此出国后,会表现出学习目的不明确、情商较低,后劲不足。变成了为取得一纸文凭而出国。可想而知,这样的人才将来回到竞争激烈的社会,将会受到何等的打击。这也是为什么目前许多海归变成海带的原因之一。相反,如果在这时候选择先参加工作,把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放在社会实践中检验一下,最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检验,真正知道自己什么地方比较薄弱,什么领域比较感兴趣,然后抱着明确的目的去进修,会有较大的收获。出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哈佛是怎样炼成的
    2001年那年暑假,我捧着沉甸甸的录取通知书,沉浸在难以言状的喜悦中。我想这是我人生中第一个成就,一个里程碑,对我之前努力的一种肯定,值得庆贺的。我怀着美好的憧憬,家人朋友的期望,飞到了大洋彼岸美丽的波士顿,开始一段全新的人生旅程。我感谢上天的眷顾,承诺要尽最大努力,取得“真经”。接下去在哈佛的2年学习中,我可以用一个“异常辛苦”来形容。刚开始,新鲜感和学习的压力充满了我所有的时间,我只希望一天能有48个小时。要过语言关、专业关,还得过文化关。身处世界精英膜拜的圣殿,知识的浩瀚海洋,哈佛有太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了,我把吃饭、睡觉外的每一秒钟都用在学习上面。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我的睡眠只有4,5个小时,有时甚至只有3小时,一天只有空吃一顿饭,2年下来,胃当然是没有悬念的坏了,到现在我还在吃药。那时最奢侈是睡觉,其次是吃饭。记得常常在课间休息的几分钟,我都能靠墙站着睡着。那时的每一天,我都在突破自己的极限。当我在毕业典礼上接过金灿灿的学位证书时,我为自己感到骄傲,我实现了人生中的第二个成就。
    这两个成就使我深刻体会到,勤奋刻苦是成就卓越的唯一途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天赋也不是与生俱来的。所有的梦想、成就的达成不是靠豪言壮语、信誓旦旦,而是靠日日夜夜,无人问津的默默奋斗及超人的顽强意志。幸福和成功属于那些勇敢追求的人们。对于我来说,两年的辛勤和汗水也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和终身难忘的经历。我想很多哈佛的毕业生,都会有这个体会。哈佛就是这样炼成的吧。筑梦踏实,成就非凡。


    学习方法论
    在哈佛上课的压力很大,很多课程都是讨论课(seminar)。老师会先发阅读材料,要课前完成阅读。然后课上把遇到的问题拿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老师一般只是引导讨论,开场和最后总结一下,中间主要靠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老师会记堂上表现分,如果事前没有预习,不发言或乱回答,堂上分就没有了。然后课后要写报告,把堂上的问题总结一下,并提出自己的看法,算平时分。到期中、期末时,需要限时写一篇论文。通常我们这些非英语国家的学生在这种课上就得付出更多的时间,克服语言和历史背景方面的障碍。
    一般来说,老师布置的阅读,数量巨大而且很多都是生涩的理论和崭新的领域,基本没有学生是可以全部读完的,尤其多数学生还有其他重大科目需要花费时间。设计这种讨论课的目的其实是培养学生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对一些陌生领域以最快的时间进行了解及掌握,并且迅速做出解决方案。也就是说是一种快速学习法。这样的在日后的工作、实践中,这种学习法就能帮助学生快速的解决问题,占得先机。
    课程自助餐
    我们都知道,营养均衡是健康的基础。知识的“营养均衡”当然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哈佛选课时,很像一个自助餐会,没有两个学生学的课是一样的。除了一两门专业必修课,其余的课你可以选择波士顿任何一所大学的任何课程,只要系里认可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如果你对商业、法律、文学、政治、艺术等感兴趣的话,你都可以选择。在第二年时,我就选修很多跨专业的课程,比如微观经济学、交通学、施工管理等,也旁听了一些麻省理工学院的课程。

    1941年,哈佛开始实行选课制度,开始了美国高校的课程改革。美国许多高校步哈佛后尘,选课制度遂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目前在哈佛的成绩单里,只有Pass和Fail两档,也就是说学校不鼓励学生攀比分数,只要能过关就好。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探索更多的领域,而不局限于自己熟悉的领域,全面的发展,不断开阔视野。因为学校的成绩单在日后的工作中是无法作为能力凭证的,但学生广阔的视野及敏锐的目光却是他们日后星光闪耀的根源。
    淘汰制
    在多数顶尖大学,都有淘汰制的说法,哈佛大学也不例外。设计学院的学生手册里明确规定一学期2门功课fail就勒令强制退学。每门功课在期中的时候,如果达不到老师要求的话,老师会发出警告信,书面警告学生。这其实给学业不佳的学生不少压力。每年都能听到学生不堪压力寻短见的事情。我的一个台湾同学,就因为课业达不到要求而被劝退,听到这消息后,我也不寒而栗。怪不得在毕业会上,大家都抱头痛哭,因为能够顺利毕业,已是一件幸事了。有一次,在一门设计课的期末评图上,一个学生因为没有准备充分,在讲述她自己的设计时言不达意,才讲到一半老师就叫她把图给摘下来,说“这怎么能挂出来呢,这叫设计吗?”她就灰溜溜的把图摘下了,“慢着!你怎么不为自己辩护呢?”老师又说到。“以后到了社会上,如果业主为难你,你难道就放弃、妥协?如果学校不淘汰你,你也会被社会淘汰的。”

    其实哈佛所倡导的淘汰制,是一种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教育。确保从这里毕业的每个学生都是非常优秀且很有竞争优势的。学校认为,如果学生在学校连课业要求都达不到,在社会上如何与其他人竞争?将来的社会充满了挑战,社会只相信有实力、勤奋的人,不相信眼泪和借口。哈佛绝不姑息弱者。
    生活篇
    美国生活,美国人
    除了工作和学习,在美国生活,了解美国社会是留学生必然要面对的过程。与中国民族单一性不同,美国是一个世界民族的大熔炉,有着独特的文化。在美国生活,就需要拥抱和包容这些文化差异。留学生都觉得:语言关易过,文化关难过。
    融入VS 独善
    和大多数留学生一样,在美国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我都会对美国社会和文化充满好奇,很想了解关于美国的一切,尤其是主流社会。尽管自己已经过了语言关,但和美国人交往时,总是有种无法逾越的隔阂感。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麻省理工的美国学生Mark听了我的吉他演奏会,觉得不错,问我有没有兴趣组一支乐队?他钢琴弹得非常棒,我会弹吉他,于是我们就组成了一支中西合璧的乐队(无限乐队www.wuxian.org),后来乐队又加入了几个成员。对我来说,组乐队除了音乐上的收获,最大的收获应该是可以和地道的美国人交朋友,深入的了解美国人,他们工作的态度、处事哲学、生活等。成立乐队4年了,我们成功的参加过无数次表演及创作出一批自己的作品。几年下来,我和Mark合作的非常默契,几乎无所不谈,算是非常好的朋友。有件事情却让我体会到了文化的差异。有一天晚上,我正在搬家具,需要一个人帮忙,Mark和我住的比较近,我就理所当然的打电话给他,请求帮忙。他却说,已经很晚了,他表示他无法帮我。我只好打电话给另一位乐队的中国朋友,他二话没说,马上开车过来了…

    中国人能融入美国社会吗?这可能是每个留学生都会碰到的问题。如果在美国长期生活的话,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刚到美国的中国学生,或早或晚的会碰到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因为中国和美国有着完全不同的历史文脉和文化传承。中国是文明古国,美国是自由的、多元化的移民国家,两国人的人生观、家庭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差异很大。加上中国学生语言上的障碍。比较客观的来说,中国人(第一代移民)想完全融入美国社会基本不现实。比如,我们乐队的低音吉他手Robert是一个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华裔美国人(ABC),一句中文也说不好但英文流利,他曾就读于波士顿最好的中学——拉丁学校,典型的香蕉人(外黄内白)。他坦称他并没有美国(白人)朋友,他的朋友都还是亚裔美国人ABC。另外。我的一位香港的朋友,来了美国很多年,她说她刚开始看电视上的笑话时,基本笑不出来,花了整整十年才看懂一些…如果读者想检验自己能否融入美国主流社会,不妨测试一下,把《论语》解释给一个美国朋友听听,看他能理解吗?其实最大的隔阂感是来自于文化上的差异性。

    工作篇
    在美国公司工作
    美国是世界政治、军事、科技,经济强国,美国企业的许多标准如今都成为了世界的标准,如美国的波音、微软、通用、麦当劳、IBM、谷歌等,对世界的发展影响深远。能够在美国的企业里工作,学习其先进的管理和商业运作,无疑是留学生成为国际化人才的必由之路。
    美国式的管理
    在哈佛毕业后,我很幸运的进入了美国最顶尖的设计公司Sasaki事务所。Sasaki在设计行业属于大公司,共有300名设计师。当时正值Sasaki事务所赢得了北京奥运会总体规划国际竞赛的第一名,如今我们看到的奥运会场馆区就是该事务所规划设计的。我当时就特别想了解这个企业是怎样运作的,怎样做到顶尖的。几年下来,我才慢慢的感受到美国式管理的强大力量,美国企业的成功秘诀。
    一切靠系统
    Sasaki事务所有非常全面的企业管理系统,每个人每个小时做的事情都清晰的记录在这个系统里。同时,Sasaki有自己独特的作业流程,任何一个设计师只要按照这套操作流程进行的话,就能设计出优良的设计作品。在Sasaki里没有明星级的设计师,只有明星级的设计团队。又如遍布全球的黄色巨拱——麦当劳一样,任何人只要按照操作流程作业,就能快速制作出深受全球人民喜爱的美味汉堡。靠的不是哪个明星大厨,而是一个设计完善的商业系统。
    交流就是一切
    在Sasaki事务所里,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交流了。因为一个良好的过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设计产品并不是设计师个人的感情抒发,而是与客户、团队、顾问共同努力的结晶。我们的项目经理,每天都保持与客户大量的联系,每天向客户发送我们设计的进展,获取客户对设计的反馈,及时调整工程进度。在公司内部,设计师每天必须要向经理主动回报,把工作的进度和遇上的问题与经理及时沟通,以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经理曾对我说过,一个好的设计师要学会“说”,而不是只会做。试想,哪只优秀的团队是缺乏交流的?
    同事关系
    在美国工作,我们不得不面对美国的同事,建立良好的同事关系,是我们顺利工作的基础。我们常听到的“玻璃天花板”,就是指中国员工无法在公司里晋升很高的职位,其实是和同事/上司的关系密不可分的。中美两国公司里的同事关系其实有很大差异,美国公司里同事之间多是纯工作关系,很少会像中国公司的同事,下了班一起唱歌、吃饭、逛街、娱乐甚至旅游。多数美国同事以家庭为重,下了班就匆匆回家,只和家人、孩子一起消遣。说起同事之间的谈话,由于美国是个多元的国家,同事之间谈话非常有尺度。很少谈及政治、种族、民族、性别、阶级等敏感问题。美国称:“政治正确性。”同时也非常注重个人隐私。有一次,我听说一位同事快结婚的消息,在公司聚会上就问了那个同事,是否他准备结婚了。结果他表现出尴尬的表情。我迅速意识到我“触雷”了。美国同事之间,其实更多的是避开上述话题,而谈论体育、娱乐、电视节目甚至天气那些安全的话题。如果你不太紧跟美国的职棒联赛、篮球联赛、美足联赛;说不清哪个丑闻影星的八卦或不关心热播节目等,基本就没法和他们打成一片了。如此,打破玻璃天花板就成了一个很难达成的梦想。
    美国人是貌似奔放的谨慎,中国人则是貌似矜持的透彻。
    展望篇
    寄语
    作为一个在美国学习、工作、生活的7年的深大校友,我希望这篇浓缩了我自己7年经历的文章在校庆之际能带给大家一些启发和鼓励。能够激励更多的深大人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7年的奋斗历程证明,成功是没有幸运和捷径的,只有勤奋和拼搏。
    世界名校、顶尖大公司,我达到了人生的一次次高峰。2008年我回到了祖国,决心实现我人生的下一个目标,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我也是一个曾在教学楼B座上课听讲的普通深大学子,没有过人的智慧,也没有令人羡慕的天分,但我用自己的例子证明了: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我相信榜样的力量,我相信越来越多的深大人能走出国门,比我达到更高的成就,在更多的领域达到高峰。筑梦踏实,心怀天下!
    我想你也是和我当年在学校里一样,是有梦想、有目标的人,将来能奋斗出自己的一片天地。那么从今天起,从看完这篇文章起,开始努力,开始为深大的成为世界名校而奋发读书。我相信在深大的毕业生中还会涌现更多像马化腾、史玉柱这样的卓越校友,为深大的振兴增添力量。不要问深大给我们带来什么,而要问你能为深大做些什么。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在毕业典礼上对毕业生说过这样一段话:“你们是世界的盐,盐的作用是给世界味道,还可以杀菌,你们有机会来这里读书,又很幸运地毕业,如果毕业后没有起到盐的作用,是有愧于哈佛的。”我想,对于我们深大人来说,我们每个人也是盐,也要努力回报社会、回报母校,无愧于深大人的光荣称号。
    我以深大为荣,以它如此年轻就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人才为荣。我和你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深大人!
    深大,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