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勉】谈谈我所理解的教育

- hhbvg001 LV.连长
- 2013/1/13 22:18:47
一楼祭广大

- zmsd_hr
- 2013/1/14 4:41:05
一、我所经历的教育
我很庆幸我能出生在这样一个重视教育的家庭,也很庆幸我接受的一直是“最好的教育”。
小学是全市排名前二的学校,班级是年级最好的班。可是我却一点也记不得那是怎样的教育了,没有极喜之事,也没有极泣之事。我没有犯过错,属于那些“聪明听话”的乖孩子,平平淡淡匆匆六年就过去了。
初中我就读的是皋城中学,那是全市最好的学校,也是全市鲜有的不用上晚自习的学校。在我接受教育的这些年来,初中三年是我最愉悦的时光,我甚至回忆出一点让我苦读书的事情。那是一所真正“育人”的学校,市里的其他两所学校虽然中考入榜率(一中是全市最好的高中,在全省也能排上前三,所以市里的中考都是以能不能考上一中为标准的)和她不分上下,但是大家都知道,那样的成绩仅仅是用痛苦换来的,每日的学习压力极大,仿佛每天都是初三。初中三年,我没有感觉到学习压力,甚至中考的时候还在追剧。每天早早的放学,作业很少,有很多自由娱乐的时间。9点上床睡觉的时候,其他学校甚至都还没有放学,现在想想,当初是如何做到每晚9点就开始睡觉的,上高中后到现在为止基本都是12点才能睡。秦文君说过:“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确实是的,现在回想起那段时光,开心得想笑。
这三年遇到的老师,是我最爱的老师,甚至让我都有种以后想当教师的想法。如果说初中没有任何学习压力是假的,考试还是偶尔有的。记得有次考试考砸了,不敢回去跟家长说,然后班主任和我做了个交易,先给我试卷加上4分,下次考试如果考不到满分就倒扣4分,我欣然同意了。很遗憾,之后的那次只考了118,被倒扣4分还剩114,不过无伤大雅,反而在减轻我压力的同时给予了我动力。至少我觉得、并且深刻感受到了,那所学校的老师都是真正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的。

- 频率88
- 2013/1/14 17:05:26
高中,我顺利考上了一中,然后被分到了“教师子女班”,是师资配置最强的班级了。但是相应的,我感到了前所未有学习压力,并且一直无限膨胀。前面说了我每晚学到12点,但是这个是班主任要求的最低标准,他说过:”如果你没有超过12点睡觉,你都不好意思说你是一中的。”确实,咱们班还有很多”疯狂的学生“,1点甚至2点入睡的都有。大家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考上理想的大学,其他的心思一切不允许想。这就是最好的学校,最好的教育吗?我很迷茫,但是我只能随着众流去学习那些所谓的“知识”,幻想着大学应该会恨自由。
其实这不是最严格的,我们市还有一所全国知名的学校——毛坦厂中学,简称“毛大”。因为它是一所以复读生为主的高中,根据你的高考分数入学缴费,最多的一年要交两万,挤在一个200人的课室里上课。它建在偏远的山区,“舌尖上的中国”去年曾采访过这所学校。它已经不是“军事化管理”了,而是“监狱式管理”。这能是教育么?这就是洗脑,彻彻底底的把你变成一个读书机器、应试机器,不能用“可怕”来形容了,只能用“恐怖的教育”来评价它。
虽然我是别人口中聪明的孩子,平时也很刻苦,但是还是倒在了高考的战场之上。我不明白,也想不通,那种水平的高考试卷真的能区分出一个等级差别么,仅仅只是为了考倒人才去考,这样的难度有什么意义?我平生唯一一次不及格,居然给了高考的数学,简直是很可笑。我不想重修一年,即便这能让我考上我梦寐以求的理想大学,我也不愿去。因为,这样的教育,我不想再经历第二次!

- 总统张辉
- 2013/1/15 6:06:19
二、当今社会的大学教育
说到我为什么要来广大,其实是因为分数恰好够了而已,我想大多学生考虑大学的因素也不外乎是这个。但是我来了之后,才有一种被骗的感觉,因为《报考指南》上将其列之为一本大学,而其实并不是。身边很多外省的同学因此退学,认为学校太烂配不上自己的才华,宁愿选择复读一年。但是我已然下定决心,要在这里度过四年,要混他个风生水起,不会再回头接受那种重复劳动式无意义的教育。

- 好心情早安
- 2013/1/16 6:01:12
除去教学区之外,当我深入走进校园之后,发现这个地方与我之前在书中读到的宁静的大学校园不同。这里各色人等纷纷扰扰,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商业海报和广告,甚至商业中心直接建在了校园内部。偶尔举办一次演唱会,甚至是游戏比赛什么的,别说清净了,生活区“热闹”的程度可见一斑,这要是放在小区里,居民不投诉扰民就怪了。没有中小学的朗朗书声,有的只是吵杂与浮躁。
在正式开始上课之后,我更加见识了大学里很多人是怎么上课的:睡觉的睡觉,迟到的迟到,不点名就随意旷课,人人桌子上一台手机,玩着手机上课是多么惬意。而认认真真听课的学生只是极少部分。大学里有句话是这样流传的:“只要胆子大,一周七天都是假。”可以想象,这样毕业了之后仅仅只是靠一张文凭吃饭而已。
课下的话,鲜见一起读书、讨论学术问题的场景。大都都是打游戏,玩电脑,看电影,追电视剧,这真的过的是“游戏人生”。凌乱的宿舍,无限的空虚,蓬松的脑袋和迷离的眼神,这就是所谓的大学生。
稍微“好”一点的,想要过的“充实”一点的,无非就是在忙社团,忙兼职,忙活动。或许有些学生开始会觉得很充实,活动很精彩。但是我在想,这样的“充实生活”真的有意义么?这些活动组织了、举办了、精彩了、笑过了,然后呢?请问这些活动改变了什么?没有更多的智慧启迪,该打游戏的还是在打游戏,该追剧的还是继续追剧,这样的活动无非是只是一个“政绩”的记录。走的是“上面老师”固定的流程,模式化的既定程序和内容,想要改变形式是不可能的。一切都要达到一个目的:活动要精彩,形式要多样!可是没有一个人去思考这样的活动带来的实际意义在哪里。每天面对团学和社团无聊的会议,我真的不知道这一切的意义在哪?为什么不能针对各个学生采取针对性的规劝和引导,甚至采取强硬措施?为什么辅导员不找这些学生谈话,甚至挂了很多科了也不直接开除学籍,而是等大四的清场考试?有意义么?大四,大学生涯已经结束了,即便拿到了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又有什么意义?
同时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是怎样做的,宋朝一代大儒张载曾如此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此以后,这句话成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共识,而现在,我们的社会中有多少这样的学者?我们的大学里有多少这样的教授和讲师?
你能想象这就是所谓的“大学”么?很不幸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这就是中国的大学教育。

- sxxlmm
- 2013/1/16 13:16:59
当我认识到这一切之后,我已经看不清“大学之道”究竟在何方。如果只是去上课认真听课,然后想要考个高分,然后拿个奖学金,我觉得也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不谈教师因素,学校的课程安排本身就存在着很多漏洞。我不清楚课程是谁编排设置的,但是我清楚,这样的教育之下走出来的学生是没有竞争力的,仅仅是为了学习技术而去学。就我这个专业本学期的课程来看,没有学过教育学基础就开始学习教学设计,然后还有ASP.NET,Flash这两门课程也是存在问题的。ASP.NET,教材是2002年出版,2004年修订的,现在是2015年,13年前的东西,框架用的是2.0,马上都5.0了,编程没有使用IDE,直接用Dreamweaver写代码。代码用的是VB语言,而不是当下使用的C#,可以说现在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还在用VB写ASP。代码结构混乱,没有一个正确的设计模式,只是为了结果而去写。这样的教学有何意义?再说Flash,因为本身存在许多安全漏洞,再加上HTML5的流行,苹果以及其他一些浏览器已经不再支持Flash ,甚至ADOBE不再支持更新,而转而开发Edge(HTML5的IDE),移动端Flash早就被淘汰,Web端的生命也不久矣。我们学着过时、还有即将过时的东西,有什么实际价值?“永远不要使用过时的技术”,这是IT界的箴言。

- louis100
- 2013/1/17 8:19:56
课程是这样定的,不能自己去选择。于是,带着一种失望的情绪,我开始了自己的自学之路。规划好了自己的方向,然后每天看书,甚至某些课上我也是在看自己的教材。因为我看清了大学的教学模式,并不担心挂科问题: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大学课程,然后考前一周老师划下重点,认真背一背考个高分真的不是问题。至少,我一直以来的第一都是这样来的。我不清楚这样的考试有何意义,如果能让学生自由发展那不是会更好么?多数人只是为了一份工作而读一个热门的专业,却忘了去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理性的思考。基于这种理念,我又报了自己感兴趣的广大的第二专业。我原本以为是第二专业的老师不会去认真教学,但是出乎我意料的是,二专的老师大部分都相当不错,都是真正为了学生而教学的好老师。
曾经有老师跟我说:“在知识上投入多少都不算多。”所以我不仅仅是为了学习而学,在二专的成绩达到优异之时我还是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并不算多,于是又自学了第三专业。记得大一的时候觉得做项目是很高大上的事情,可是有了技术之后,觉得其实很多项目做出来根本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仅仅是技术的应用和产品的再应用而已。至今,我身兼三个项目,并且推掉了六个找上门的项目组。选择自己想学的,相信自己的判断,仅此而已。

- kanfedb
- 2013/1/17 20:55:50
三、真正的教育
我本身第一专业是学教育学的,所以对我所经历和看到的教育有了很多感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说了这么多理论上的“正确的废话”,想必还是不明白什么是教育,什么是真正的教育。那么,我先来谈谈教育的本质与目的。

- 碧水蓝天
- 2013/1/18 10:31:43
卢梭和杜威曾指出:“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比如说,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如果说教育即生长,那么,教育的使命就应该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到了大学阶段,自由时间就更重要了。依我之见,可以没有好老师,但不可没有自由时间。说到底,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都是自学。就精神能力的生长而言,更是如此。
外国教育学者曾说过:“对于受过基础教育的聪明学生来说,大学里不妨既无老师也不考试,任他们在图书馆里自由地涉猎。全世界的书架上摆满了精神的美味佳肴,可是学生们却被迫去啃那些毫无营养的乏味的教科书。”
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 卓越2010
- 2013/1/19 0:30:26
至于“教育的目的”,这个短语非常陈腐,教育本没有目的,而是其他事物的目的。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一切都应该围绕着人来服务,科技,理论,知识,都应该为人服务。而不是人活着为了知识,科技和理论。不知道怎样做人,不知道做人的快乐,要科技和知识有什么用呢?教育的“教化”之处,就是养成一种好习惯,以探求新的含义,寻找新的联系,将体验复杂化,广泛化使其更丰富更持久。教育的目的是无法被预测的,教育除了其自身之外,没有任何目的。接受教育就是要培养一种习惯,去挖掘我们所研究的各种事件或现象中多重的全新的意义。教育本身不是这些示例,方法,体系。它是一种本能的习性,即探求新的意义,质疑旧的观念,反复玩味并不断挑战我们赋予事件文本和现象的含义,不断开拓创新。教育是一个最具价值,最有人性的并最富人文关怀的平台,有助于个人成就自我。教育并不是教授具体内容,甚至也不是传授技能,教育是一种思维习惯或可称其为思想状态。他并不是你的附属品,而是与你浑然一体的。有篇演讲稿中曾说过:“大学教育是完善生命的土壤、空气和水分,而不是为目的施用的化肥、农药和添加剂。”
“拥有”知识,而不知道运用、不会运用知识是不可能“改变”什么的,而“拥有”了智慧,学会运用知识,才真正具有了“能力”,才具有了适应环境、改变环境的能力和“力量”。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性生存方式,更是一种智慧化生活方式。从知识对人的价值和意义上讲,“转识成智”既是人的发展的目的和途径,同时也是教育的目的和途径。这大概就是教育的本质吧。
而现在的教育,仅仅只是教会学生掌握技能,有的甚至不教原理,只教学生怎么使用技能去挣钱。评价毕业生的优劣居然也是以薪资多少为标准,将真正的知识用金钱来衡量简直就是对教育的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