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让自己尽量不去看烂俗的爱情片,也不写那些带着伪文艺感觉的文字。可有些爱情片子,依旧使人着迷。
我经常跟朋友说,我喜欢独白式的电影。可能是因为毫不费劲,就可以窥视到很多主人公心理的秘密,还有经典的感悟。
“关于爱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符号系统。比如歌、照片、录像带、情书、香烟、某个牌子的打火机或衬衫什么的。对我来说,不同男人有不同的记忆和区分的符号。有时候我发现我已经忘记了他们的面容,但我记得他们的符号。”对文静来说,她所经历的男人,留在脑中的记忆是,一封没有赴约的情书,一盒低档凉烟高乐,带着淡淡药皂味的纯白色衬衫。而对我来说,曾经的一些人所对应的符号却是歌,比如《是非题》、《爱很简单》之类的。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已经不怎么听音乐了,所以那些人也就慢慢淡出我的脑海。曾经以为很多人与事是过不去的,不曾想不知不觉就淡忘了。最后,只有在听到那首歌的时候,才会“从想念变成想起”。生活里的女人的确不像电影里的女人, “现实里的A离开了B,会照样活下去,总有一天她会忘掉B,遇到C、D,甚至是F。”总之,她会依旧过自己身边的活。这世界,没有永久的等待,也没有永久留恋。感情中的男女,似乎无一例外地,都在经历着替代与被替代,记住与被淡忘。
曾经以为最后结婚的两个人一定是相爱的,现在发现很多人身边睡着的都不是心里想的那个人。文静问李文卿,“你能容忍自己和一个心里还想着别人的女孩在一起吗?”李文卿说,“说实话,不能。”“但我想一切都会过去的。”在婚姻面前,有人说,“女人昏了头才会结婚。”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女人结婚,要么是因为太幸福了,要么就是因为太绝望了。文静就是后者,很多女人也是后者。在经历与生活面前,一个倔强固执的女孩,往往会慢慢变成一个理性成熟的女人。她们不再留恋那个让她等待,流泪与失望的所谓的喜欢的人,而是会选择一个许诺她一生,能够与她好好相处,说话与打理生活的人。说到底,女人需要一个归宿。我现在总会想:人生,本已短暂,不必为一个不能有结果的人空守。感情,本已荒凉,无需在空寂中幻想虚无。
也许这些东西,说多了也不过是千篇一律,字眼烂俗。所幸,我在这部片子里还看到点别的。
“面对表面繁华内里凋残的现实,我们无药可救,短暂的舒缓或许还能借助外力勉强获得。就这是被放逐在城里的我们的主旋律:抑郁、虚弱、彷徨。阿司匹林,治不了大病,但可以缓解疼痛。有人的地方就有阿司匹林……”
事实上,爱情本身就是一片阿司匹林。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很多人忙忙碌碌几乎都是为了生活更好。不管你的身份是什么,在做什么,很多时候,爱情已经不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高贵的精神追求,而恰恰成了一种调味剂。很多人用它润色生活,而更多的人则是把它当成一种药,用来缓解这世界带给他们的各种压力,彷徨,抑郁,空虚,寂寞……它是药,一剂普通的药,不过是阿司匹林,但是却可以暂时缓解人们当下的疼痛。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过于消极了,我也觉得爱情,已经不是一种美好而单纯的追求了,而成了一剂药。很多人拿它来疗伤,缓解疼痛。更多的时候,它还是一种消遣,可以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只是一种被追捧的潮流,因为别人恋爱,所以自己也要恋爱。可能这些都无可厚非吧,谁不是在人世中活得太过孤独呢。
这部电影是我很喜欢的电影之一,女主人公的每一次独白都是一段经典,令人贪婪得想把所有的台词都记住。
记得看《挪威的森林》时,我希望自己是像渡边彻一样的边缘人,只为了逃避现实中的诸多烦恼。看了《阿司匹林》后,我希望自己是文静一样的女人。漫不经心地过生活,对任何打击都持着不屑的态度。可以为了爱情,傻乎乎一段时间,但最后必须理性。可以感到无奈,但一定要习惯理所当然。可以在孤独的夜里失眠,但不能去娱乐场所做疯女人。可以圆滑附和,但内心必明真伪。。。
其实,还有很多话想说。比如,分开的两个人该怎样做?是“消失在被遗忘之前”吧。再比如,对于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人来说,“出路比爱情重要。”所以,那么多的人,一毕业就分手,不是吗?再比如,潘石屹的表演,这也是我找出这部片子看的初衷,因为老潘是男主角。然而,又不知道怎么说了。
如此凌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