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jing
2015/12/9 10:22:35
大抵再不会有一个人,她还没将话说完,他已经知道她要讲的是什么。
他们遇到的时间似是不对。
然而大概今生有些事,却是提前都不可以。
【初识】
“你好。请坐。”这是她跟他说的第一句话。第一次见到他是因为一次专访。初春的午后,她穿着白色背心、烟灰色长袖薄棉外套、牛仔裤,手拿着相机在约定的地点等着这个从未见过面的师兄。当天她是摄记,只打算在一旁听故事。同行的两位女生是文记,第一次做人物专访,十分紧张以致当这位师兄走近的时候只有她站起来礼貌地问好。
他不过笑笑地示好,手里拿着的胶卷相机却已经吸引了她的注意。她没有说什么,眼前的男生穿着干净的天蓝色衬衫,大概是因为第一次接受专访同样紧张,并不多话。
采访一问一答地进行着。她是摄记,圆桌上坐在他的正对面,时不时起身照相。
她默默地认真听着他逛旧书店,学习篆刻,听古典音乐,摄影的故事,正在内心感叹真是知音。只是突然他转换了角色,问起两位文记最近在看的书。一个女生说是《红楼梦》,另一个女生说只是随性地看一些散文。随即他望着她,说“你呢?”。她一愣,说“在读胡晴舫的《旅人》”。他们似是很疑惑,她又补充道“是台湾的一个女作家,大概比较小众吧。”
“嗯,看得出你是一个小众的人。”
最后因为文记冷场而她随口问的一些问题,她后来已经忘记了。记得的只有那句“看得出你是一个小众的人”。她很想问他,他是怎么看出来的。
两个小时后,专访结束。她留下的他的联系方式,方便发照片。
当天晚上,她找他为专访提供一些图片。他们在网上相谈甚欢,从工作又聊到书籍音乐。他说“感觉你是个很特别的人”,不知他何以见得。但是她不知道,原来她可以这么自然地和一个刚刚认识两个小时的男生聊这么多。只是隐约觉得,平日里没人分享的关于音乐书籍电影的一切,他却是都知道。
他告诉她“看得出你有自己的园地。”那是他在专访中谈及的,关于自己的园地,他的安身立命之处是书。
当晚,她庆幸自己能假借工作认识一个知己。是的,他说是知己。
【相识】
此后的每个晚上,他们没有约定却像是认识多年养成的习惯一样,在网上聊许多许多。漫无边际地聊到哪儿就是哪儿。其实她很忙,忙着筛选照片,写活动策划,写稿,做功课。但还是愿意有一搭没一搭地和他说着话。
那时她经常忙到凌晨。有天刚忙完时收到他的短信,说他想在毕业之前独自去旅行。她觉得这样很好,有些事现在不做以后也不会做了。聊了聊想去的地方,说起鼓浪屿的一间小店,有实木大桌,透明的玻璃门,一楼是店面,二楼是店主休息的小阁楼。他们都没去过,但是他知道她在讲的是哪间,各自发出店名。后来他们各自入眠。此时他们认识其实也不过小半个月,她不知道原来他会与她分享这么多。
从专访前她就知道,他有个认识多年的女友,一直默默陪伴支持他。但是偶尔谈起,他却从不多说。那天他发来一份购书清单,是他在过去一年里买书的琐记,包括书名、版次、出版社、价钱、购买地点等,非常详细。她看到第一本是《原来你非不快乐》,讶异于逛旧书店,且多是读古书的他会买下这样一本书。再看到后边的注释写着是女友赠送。她想明白过来,原来他说知音难寻,也许是因为女友在书籍音乐电影方面与他共鸣不多。
他看过很多书,有时会教她功课,有时给她介绍好看的有趣的书。她认真地记下,去图书馆找来一本本读,她不希望自己在他面前太无知。有时他们也去散散步,只是静静地走路,或者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生活琐碎和所想。她在想,和他一起,连沉默都成为一种默契。有时他们一走就是几个小时,他曾说:“走路要慢慢走,才能看清沿路风景。”这句话她一直记得,他教会了她慢慢生活,静静生活。他教她留心沿路风景。她在想,她也只是他沿路的风景而已吧?
他们在网上聊天,聊着聊着会断掉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但总不会忘记在各自临睡前对彼此说一句晚安。有一次他们说着说着就停了,凌晨睡觉前对彼此说晚安,想不到竟是在同一分同一秒打了同样的一句话“我去睡了,晚安!你也早点睡知道不?”。发送后两人各自在屏幕前笑了。他们的默契和心有灵犀是到这个程度。
平日里,他们总有说不完的话,彼此会传简讯说说自己当下的见闻或感受。有时只是简单的一句“睡醒看到阳光好好,看来又是艳阳天”。或是有时候会说“我在回家的末班车上,车上只有我一个人,我在听坂本龙一”。或是有时候说“晚安了!”。
那日中午她走在熙熙攘攘的校道上正要回宿舍,他传简讯告诉她“我要去玩桌游喔!”。手机震她低头在包里找手机的那一刻,他正好从她身旁擦肩而过。他独自见证这一刻,没有叫住她。然后打电话给她说,“我刚刚和你擦肩而过喔!就在你低头拿手机查短信的那一刻。”他没有叫住她,因为他觉得擦肩而过更有情致。在那一刻他是恍惚的,在熙熙攘攘的人间,他们怎么会遇见彼此,他会不会在做一场梦?
他们认识不足百日,他却即将毕业离开校园。他从未想过在临近毕业能认识这样一个小自己几年的女孩,更何况是这么地默契。有天凌晨,他们在校园里散步,聊了一夜的童年往事,年轻岁月。从童年的滑滑梯谈到后来各自在成长阶段思考过的终极关怀问题。他们恨不得把自己的所有都拿出来交付给彼此。后来终于在天亮时,知足地看着日出结束整夜的谈话。
他毕业那一日,她传简讯告诉他“I’ll miss u.”。他回复说“我也是,我已经在想你了。”
【再见】
她讶异于他们相识短短时间却如同认识了多年一般。她在签名档写着“相识日浅”,因为那日上古文课,她见到这个简洁短句,心生欢喜。写下的当刻,其实没有联想到他。他却是在同一日写下一句“与君相知,日已迟”。
他觉得认识她,相见恨晚,“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但是他有自己的道德要遵守。
她知道,他是她路过的风景。勇气的问题常常被以时间问题作为掩饰。
说到底,旧戏一场。那些散落的片段,埋在时光的铁轨下就好。
Ic’hm
2011-4-23
哎呀,貌似很多小说里,那个高高瘦瘦的男生,笑容很阳光,有洁白牙齿。穿着白棉衬衫,蓝色牛仔裤。
sunnysu
2015/12/12 9:18:10
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看得难过。
现在惟能小心彼此珍藏了……
激动!!!!!!!!!!你终于写完了!!!!!!!!!!!!!!!
嗷嗷,现在在朋友这里有事。
太激动鸟,先留个言,等下看完了给你写感想哈~
虽然那个在广外内环上闲逛的傍晚和那天夜里的交谈,已经让我知道了这整个故事,包括你未写出来的许多细节,但是,再次这样细细看来,还是被感动了。
所以啊,才会在昨晚拼命要求你,一定要写完啊,一定一定要写完啊,真的很好看呢。
我喜欢你的文风。喜欢这样淡雅的笔触。
之前听到这句话,“与君相知,日已迟。”我立刻想到三个字——恨太迟。
所以你说送句话给现在的你吧,我想说的就是,相见恨晚,不如重新认识。
不由得叹息。
他有他的坚持和放不下的责任与感情,你有你无论如何都不愿屈就的骄傲。
在错误的时间遇上正确的人,总想着,要是早一点儿认识就好了。早一点儿,或许就不一样了。
但又孰知,这点晚识,或许也是命中注定。
姗姗来迟,春日已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