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论坛心情日记 → 一首好词是如何诞生的
查看完整版本:一首好词是如何诞生的
2015/11/8 16:38:32
风波未灭化忠魂。汗青存,愤难申。功名卅载,转瞬变烟尘。剑指黄龙终未达,鹏正举,骤亡身。
堪怜赤胆报君恩。目蒙尘,伴谗臣。河山饮泣,奴血未沾唇。湖景如昔坟已老,他照旧,醉良辰。——《江城子》

伶仃洋上付平身。絮纷纷,破红尘。雨后清明,一唱便黄昏。炎景崖山船橹阵、伴潮去,葬家臣。
宋室何幸得忠魂,浪沙痕,雾难分。户户庸俗,青史几时闻?惶恐滩前君莫问,拜丞相,受虚恩。——《江城子》
关于这首两词,相信不需要太多的介绍,在之前的帖子里都已经有说过了,是我们学校的一位深谙此道的师兄所填,是为了和后面那一首词(亦是广大师姐所填)。
这两首词好不好?答案当然是肯定的。那么,这两首词好在哪里?一首好的词应该怎么写?下面,且容我分析一下。
一是详尽而又简略的典故和化用。典故对于一首词,特别是这种带有明显历史意味的诗词而言,意义可谓非凡。一来,它能让读者非常快的联想到这首诗词的主角或者主要事件,并且通过一些典型的意象或者事件,立马可以表达出作者的褒贬,很形象,二来它也很准确很省事,一个历史人物或者事件,无论生前争议再大都好,几十年甚至成百上千年的时间已经足够让他能盖棺定论,所以,用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句子来评价或者叙述一个人物或事件,自然是要比你用“陌生”的词语来形容更加准确而省事。
也许有人会说,这种生搬硬套式的“填鸭”式填词,会不会让词越填越没意思呢?这当然会,也当然不会。而这,就是最体验一个词人水平的时候了。
就拿上面的第一首词来举例吧,第一首词中的典故或者化用有哪些呢?依我看的话,有“风波”、“功名卅载,转瞬变烟尘”、“黄龙”、“鹏正举”、“奴血未沾唇”这五处。
一首只有70字的中调,有22个字是用的典故或者化用,占到整首词的31%还多。
这数字看起来蛮吓人的,一首词有接近三分之一“不是自己写的”,那么这首词肯定很“省事”也很“俗气”吧。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不妨来细细分析一下吧:
“风波”,典故在平时是指岳飞在“风波亭”被谋害,而在这首词里,“风波未灭”这样的句式,却仿佛指的是一场真正的“风波”;“功名卅载,转瞬变烟尘”,这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的是此词主人公——岳飞的名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这句话的原意,有自谦,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时不与我的感慨,但是化用到这首词里,更多的则是一种作者对岳飞未能完成大业的一种扼腕,一种喟叹;“鹏正举,骤亡身。”化用的是李清照“九万里风鹏正举”,这句看似平常,好像就只是单纯的做一种比喻,以此说明岳飞的事业是在他的巅峰之时失败的,表达的是一种还是一种叹息和愤懑,但是细心的人会发现,岳飞字鹏举,而这句,把“鹏举”拆分组合为“鹏正举”,则是有一种一语成谶的味道,也许还暗含了《易经》的亢龙有悔之意?更能突出那种可惜和失望;“奴血未沾唇”化用自岳武穆的名句“笑谈渴饮匈奴血”,“未沾”则表示功业未成,而原因,已经在词中的上一句有所铺垫,如此一来,褒贬立分,两人云泥立判。
经过词人的“巧手”排列组合后,这一些“古老的”意象,瞬间焕发出了新的内涵。
这就是一首好词要诞生的第二个必要条件——灵活的对待这些典故和名句。陈寅恪先生的诗是写的极好极高深的,那就是因为他的随便一句诗里面就暗含着两种典故,一层是古时之典,而深的一层典故就是现在诗人所想表达的东西。
前两个条件是相辅相成的,相互递进的。先要肚子里有货,然后脑子里才能弄出好货。
之前全部都在说第一首词,现在说说第二首词吧。
第二首词也体现了前两点,但对我即将要说的两个因素来说,这首词体现得更加明显。
第三个要素是在前两点的基础上,辅以一定的较高级的技法。
什么是较高级的技法呢?我们可以通俗的理解为除了比喻,用典,化用,拟人等简单常见技法以外的修辞手法。
请注意这句:“炎景崖山船橹阵、伴潮去,葬家臣。”这句话写的是说文天祥崖山战败,以身殉国。
请尤其注意两点,第一是前半句“炎景崖山船橹阵”,这句按照结构来说,是一个2——2——3结构的句子,总共分为三个部分——“炎景”“崖山”和“船橹阵”,这三个部分,全是名词,没有一个动词,全是静景,没有一个是动景,但是组合起来却能让读者感觉到动感,让人觉得在有一种画面感,一种带着情绪的画面感——在一片火光冲天中,宋军战败,江山,顿有如一叶扁舟般的飘摇之感。这就是汉字其特有的张力(在古诗词中,具体例子很多,如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都是如此),这是汉字和汉语言所特有的一种张力,这种也是看似最简单但却最难用好的一种技法。
第二是“伴潮去,葬家臣”。众所周知的是,文天祥并不是死于崖山一役,但是作者却说是“葬家臣”,这在逻辑上多少是有些问题的。但这并不足为怪,重要的是,崖山一役,文天祥几乎已亡,南宋也因此几乎已亡。“葬家臣”三个字背后的,与其说葬的是“家臣”,还不如说是这个王朝随着“家臣”一起被埋葬。这更能突出文天祥肩上责任之重,更能突出他把南宋扛在自己肩上的强烈责任心。
这就是我想说的第二点,读诗读词,写诗写词,在某些地方是可以“不求甚解”的,在合理的范围内,将事实为己所用,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勇气和这样的底气。
前面三点都是可以学的,第四点,也许不是最重要的,但却是很难学,或者说是无法学的。这就是我所谓之的“灵性”:
且看这句:“惶恐滩头君莫问,拜丞相,受虚恩。”
这句的意思我不多说,大家都能理解。但个中所用到的各种手法大家都看出来了吗?
首先,这里的视角进行了转换,前文都是第三方的视角进行论述和评说,这里,突然间转换成了作者和文天祥的对话(或是文天祥的自述);
第二,这句话里的暗含了文天祥的名篇《过零丁洋》里的名句“惶恐滩头说惶恐”;
第三,不仅是暗含这么简单,还是扩大并完整了这种感受——如前文所说,“惶恐滩前”四个字一出,即刻就会有读者联想到那句“惶恐滩头说惶恐”,那么,什么是所谓的“说惶恐”呢?作者在下一句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拜丞相,受虚恩。”
这句话是谁说的呢?联系上文,应该不难发现是文天祥的自述。那么这句话想表达什么呢?“拜丞相”,本是一介书生的最高殊荣,是士人展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好机会。但是,文天祥却说自己的“拜丞相”,不过是受了“虚恩”,意思是皇恩浩荡,他文天祥何德何能,居然能做到丞相之高位。
这句话首先是一句自谦之词,这体现的是士人谦让的美德;这更是一句自嘲自愧之词,表现的是文天祥对自己没能帮宋朝守住这仅有的半壁江山的愧疚;这更是一句伤感之词,表达的是士人对家国沦丧之痛之深,之恨之切;更重要的,这句词归根结底还是一种“惶恐”——惶恐自己未能尽职尽责,惶恐天下,惶恐家国的沦丧,惶恐!
一句词能写出这么多,这,不是技法的内容了,这是灵性。
明代公安派的士人追求性灵,说“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而这句,非性灵者,不可写。
好的典故,灵活的化用,高级的手法,加上一点性灵,这就是一首好词诞生所必要的所有条件。

2015/11/9 2:18:19
其實我所寫的這首《江城子》並沒有大家說的那麼好。當時其實還未深諳此道,所以,細心的讀者會發現詞中有重韻的地方了。當然,現在的我,也稱不上是深諳此道。只是會寫幾首歪詩而已。我希望過幾天能夠寫出另外一首詞,能夠讓大家淡忘這首詞吧。。。真的是悔其少作……

2015/11/9 17:46:17
老生常谈,lz过誉啦,此词多有牵强,典故化用亦有些许雕琢之处。词不比诗工韵,情感表达却也更有深度,此词境界不佳.....
不过也有豪放之意实算难得....一家之言姑妄言之,姑妄听之....lz莫怪!

2015/11/10 7:26:01
余窃以为文传心声,似尔等这般作诗词,苛求韵律,追求辞藻华美,堆砌典故,炫弄淫技,无异于邯郸学步,抛之千里,其臭尤不可除!

2015/11/10 20:11:26
看完阁下两首所谓的“词”,如同看到民国初期的遗老遗少,对着镜子自顾自怜,抱残守缺,开口尽是君恩难报,臣应万死,敢问你可知道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

2015/11/11 5:52:41
Dicky 于 2013-5-27 20:14 编辑



什麽叫做所謂的“詞”??一點詩詞格律都不懂還好意思責怪別人自顧自憐,抱殘守缺??既然你認為這是所謂的詞,那麼請你也賜教幾首自己所作的不所謂的詞。。。現在的人,以為會說幾句馬列主義歷史觀,歷史潮流不可擋就在這裡棄置傳統文化,目空一切,真是可悲!我感謝你把我比作民國時期的遺老遺少,我確實有責任保護傳統文化的根!我雖然不是民國時期的遺老遺少,但是我樂意做文化遺民。就如陳寅恪先生一般!

2015/11/12 0:39:38


按你如此說,辛棄疾的詞都是炫弄淫技了!!二晏詞都無一可取了!!李煜的詞更是其臭不可取了!!!符合格律的詩詞又怎麼不能文傳心聲了??!!
Powered by UNCUID V2.2 © 2019-2025
Processed in 00.1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