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论坛心情日记 → 读董桥《今朝风日好》
查看完整版本:读董桥《今朝风日好》
2015/10/30 7:47:26

知道董桥这个名字是偶然。那日我无聊遂进阅览室随意从书架上拿了一本书刊来翻阅,其中有一篇,作者写了自己与女儿对董桥作品的疯狂迷恋,但文章名与书名我一应俱忘,只在脑子里留下了董桥这个名字。后来在梁文道的访谈录《十五个有想法的书人》中再次看到董桥这个名字,我便决定抽空看看他写的书。
这本《今朝风日好》,是我随意抽出的。书的装帧很别致,咖色旧皮封面,烫金字体,页面32开,小小的一本,看起来古色古香,很韵致。作者在这本书中主要讲述了对于书的装帧和纸张的鉴赏,还有一些古董之类的收藏。所以,大部分语言都很平常。但读来却很精练,在此借他评论丘吉尔的话来评论他,“不愧是文章大家,下笔从来如锤入练”,“文辞从来如锤入练,玲珑剔透”。他曾做过一个比喻,“外国人取中国名字像唐宁街十号门前高高挂个红灯笼,我瞧不惯。”这一类的语言,总让我想起钱钟书。不过,钱的比喻绝对刻薄,记得上哈迎飞教授的“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的时候,听哈教授说起,钱曾讽刺别人没有真才实学,便比喻到“就好比你牙缝里塞了一条青菜,那只能说明你刚刚吃过青菜,此外,别无其他。”这样的比喻让人既尴尬又羞愧,可谓极致尖酸刻薄。难怪孙绍振说钱的幽默是“辣椒水磨刀式的”,想想就能觉得能被远距离刮伤,还在那道裂开的口子上添点佐料,料他再强大的人也会被中伤。而董比较温和,即便表达不悦,也绝不会讽刺味过浓。当然,也并非不赞同钱的风格,只是纯粹就字论字罢了,他那种犀利的幽默是自成一家,别人难以望其项背的。董还有段文字写得让我颇激动,“庭院萧萧,花木萧萧,楼上露台晾晒的几件旧衫在微风中晃悠,天色渐渐阴晦,是掌灯的时候了”。虽然,这段文字意寓感伤,画面也很凄萧,但最后一句,“是掌灯的时候了”却似流水出岩,一下摆脱了一个环境,到了另一片天地。收放自如,既可投身其中,不经意间,又能抽身出来。在我看来,这也是一种境界。

在书中作者还提道关于读书的问题。他认为不必苛求现在的年轻人要读什么经典的书,只要他们肯读就好,现在,愿意看书的年轻人已经不多了。另外,他在梁文道的访谈录里还说过,阅读不必强求,喜欢就看,不喜欢就不看。这样的观点与我们接触到的大多数老师或其他人给我们的建议不同。大部分人都会劝我们多看书,就连俞敏洪的面试题目里也有一道是问你读过多少本书的。可能老俞觉得这题独创性强,正引以为傲,但我却觉得那并不靠谱,怎能以数量来衡量修养或某方面的能力呢。心不甘情不愿的人看再多也不会被熏陶,爱好的人则多少会被影响。所以,我赞同董桥先生的话。实则我自己本身也是如此,喜欢就看,不喜欢就不看,而且看的书也比较杂,从来不会对经典从一而终,偶尔也看看非主流。看的时候也比较随意,一般是浏览式的,看过后也不会着意钻研,权当是放松身心的一项“活动”。

看完这本书后,我很是自愧形惭,感觉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伪书迷,伪球迷,伪画迷。那点所谓的爱好,现在看来渺小得简直微不足道。作者与其朋友那藏书藏古董的爱好才是真正的爱好,更可以说是嗜好,且堪称狂热。他们学贯古今中外,见识渊博精深,对藏书籍古董既是行家又是专家,真真容不得我不深深地膜拜他们。反观己身,藐视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我再不敢说自己喜好读书了,且窃自把陶渊明的那句名言砍成两段,去掉“好读书”,拿来“不求甚解”聊以自慰,做个台阶来下。

2015/10/30 14:04:53
书山何其多,望不尽,更别说读尽了。。。”喜欢就看,不喜欢就不看“这个观点,很赞成

2015/10/31 1:54:52
曾经的中小学时代,常常以自己读的书比同龄人稍多而自傲
而其实自己只是井底之娃,没见过大世面的,阅读的面很窄,题材很少,实则也并不多
如今再也不敢乱自夸了

2015/10/31 19:12:35
读书多的人未必是智者,智者却一定是读书多阅历足的人。
Powered by UNCUID V2.2 © 2019-2025
Processed in 00.1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