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ck259695
2015/10/25 10:57:39
唐高僧五代传人弘忍禅师与徒众论道,命各以心得书一偈语,
时上座神秀书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惠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也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两人各有心得,而以惠能更高一境,弘忍乃授衣钵子惠能,是为南宗,而以心印传神秀,是为北宗,世固有南能北秀之称。
080280211
2015/10/26 6:04:57
这故事出自《金刚经》。惠能强调的是发现人的本性,神秀强调的是后天的勤奋修行。
erong00
2015/10/27 15:11:07
这故事出自《金刚经》。惠能强调的是发现人的本性,神秀强调的是后天的勤奋修行。
这故事是出自《坛经》而非《金刚经》,
《坛经》经文是以中国的思维智慧对《金刚经》的般若空性学说加以发展,提倡“直指人心”,“见性即佛”的“顿悟”之道。
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学说。
《坛经》哦~前天老师跟我们讲了要看这本书的.那么巧又在这里看到了.
我就试着乱掰掰看说说我的理解了.
神秀的诗高在与自然融为一体,天人合一..
惠能的诗高在"无就是有,有就是无"已经分不清是自然还是非自然,是有还是无.达到化境,真正的心清神净.所以更高一筹.
haowcy
2015/10/28 17:20:19
LS,你的老师叫你看,我的老师也叫我看哦,
难道是同一个老师。这个老师还说了一些黄段子呢~~~~
慧能的境界要高一些,因为他的偈语里能看到世界的本质,就是一切皆空,即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菩提本无树,菩提树不是树,因为他是空性的,即是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明镜是镜吗?明镜不使镜,因为他也是空性的。人们只是一直执着于一个实体,才会由无明而产生贪嗔痴,可不知道世界本来就是空性的。而神秀则没有看到这一点。执着于一个实体。
神秀的诗,用两个字来说,就是“着相”,把自己的身看成菩提树,心看成明镜,把事物给予一个固定意义,这是动念,佛家说无念为正等正觉~
就如,你把****看成一个神一样,给予他神的意义,把它捧得高高在上,这都是偏离了实质的,是妄念~
世间上,一切名相,均是人给予的定义,试问,如果是其他物种给予的定义呢,那不一定跟人一样,金子于人类是贵重物可是对于动物毫无用处。也如伟大的共和国,你们认为这是伟大的事业,为之奋斗,可是呢,这都只是表面,狭隘说则是共和国的统治者下的定义,实质上呢,这问题你该去思考~这个思考过程,也就是修行~
金刚经说,若见所相非相,即见如来~所相非相,就是你看到的不只是事物的表象,你还看到了它的本质规律,见到了揭开表相后的东西,那么你就见了如来,也就是觉悟~
慧能的诗,破相破执,不执著事物的表象,置身于客观世界去看待事物,这有点像唯物主义,但又不尽是~若说唯物主义,不如看看老子《道德经》里面的朴素唯物主义~
托洛茨基,一个共产主义的革命先驱,而他却认为共产主义乃至社会主义只是人类发展的一个时期的产物,是不可以代替资本主义的,是不能够以此达到所谓的理想社会~这样一个重要的思想人物,却没写在教科书上,你认为这样的教科书能教会你什么~
你们的老师会这样教你吗,会让你们质问这个世界吗,会让你们质问现在这个荒谬的国度吗,连质问的勇气都无,还谈什么了解这个世界,谈什么哲学,即使放几个玄之又玄的佛教片,又能启发些什么,肤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