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清明时节,几天来都是阴雨天气,天空灰蒙蒙的,在广大生活区站,我搭上开往长洲岛的383路公交车,去寻访东征阵亡烈士墓。
作为一名历史系学子,自然知道百年前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创立的黄埔军校,正是在这所军校里培育出来的学生日后都成为革命的主干,东征也,北伐也,所向披靡,横扫大半个中国,为革命事而死者必流芳百世。今日,那些牺牲的英烈得到今人的祭奠和缅怀。
我在三角亭站下了车,但长洲岛并无到烈士墓的公交,问及路边报亭大伯,才知道烈士墓那边颇为偏僻,所以叫了一辆电瓶车,不到十分钟就到了。烈士墓前临珠江水,后枕万松岭,气势雄伟,是为纪念在讨伐军阀陈炯明叛乱的东江各次战役中为国捐躯的黄埔师生而建的。
正面的大石拱门上是记功坊,上书篆文“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9个镏金大字,由时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中正题字,进去之后一路都是石板路,两旁古树婆娑,鸟雀争鸣,只因受够了都市烦人的喧闹,这幽静的所在顿时令人仿佛来到世外桃源。拾级而上,左侧有一东征史迹陈列室,里面有许多黄埔学生东征时所用的物件和一些图片资料,其中有一副对联书:“将血肉换自由是真不怕死者,以头颅为代价想能不痛心乎?”道出了大革命时期先烈们为争自由而不惜赴死的精神,我又想起了黄埔军校大门那副有名的对联:“贪生怕死莫入此门,升官发财请走别路”,我想这就是可贵的黄埔精神吧。
从陈列室出来,沿着干净的长石板铺成的墓道,我走向墓园,这时下起了小雨,时有鞭炮声传来,空谷回响,那是人们在不远处拜山扫墓,而这里,除了我,基本上看不到其他访者,墓园草木深,必有曲径通幽之处。不一会儿就到了墓园,是一片空地,中间有碑亭,石碑中刻“东江阵亡烈士墓”,早已有几束鲜花放在碑前石桌上,以飨烈士英魂。墓后又有城楼式纪功坊,坊内石壁嵌有四块石碑,记述当年战事及战死之人,哀哉,我中华好男儿,肉躯不存,英名永铭。
再往后面是群冢,言是某处迁来,多是黄埔学生,有几束野花被献在墓碑前,碑文有些不可卒读,有些尚能辨认人名,如一碑勒“黄埔学生杨成才之墓 民国二十三年”,其余亦如。遥想众少年正值青春芳龄,却长眠于此,呜呼!小雨不停地滴落下来,我在冢前伫立许久,和他们一道抛开尘世纷争,听那些细雨如何洒落在地上、在树上,不用言语;看那些叶子如何绿了又落了,那些花儿如何开了又谢了,不必哀伤。
从墓园出来,面对的是滔滔的珠江寒水,江上雾气笼罩,码头无人,古树葱葱,细雨纷纷,万籁俱寂。江对面又是何处,只因烟雨朦胧,我看不清过往的船只往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