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istome
2014/7/14 19:05:51
————————————————————————————————————
我大概有两年没写过东西了,今天看到三变君写的那张关于书的帖子,忽然勾起许多回忆,想写点东西来了。内容也是关于书的,一些关于书的往事。
我从来都不承认自己是爱读书的人。小时候的我是有“小儿多动症”的,叫我坐下来静一会儿,绝对相当于要了我的命。因此经常被家人骂“只顾玩,不多读点书,没点出息”,兵来将挡,我则以“看书一会儿就会头晕,真看不下去啊”的“生理问题”忽悠了过去。直到初二下半段,班上搞了个“图书漂流柜”,大家都能互相换书看,最有印象的是在那读了本韩寒的《像少年啦飞驰》,对他很是佩服,想他才比我大几岁,居然就能写出这么成熟幽默的文字,其中欣赏“搞笑”的成分居多,成熟与否,当时是没有那辨别能力的,最多就是把叛逆误认为是成熟,因此那段时间我的思想是比较“成熟”的。后来又读了他的其它书,发现他经常提到王小波,也跟着找来看,看不懂。这能算是我读书的起点。
初三那年的12月份,我家附近的书城不知哪来的魄力,把郭敬明给请过来做签名售书会,当时他新出版了《梦里花落知多少》,疯狂的销量使他顿时红透半边天,而我对他是一无所知的,也冒着严寒等了一个多小时买下了至今唯一一本带作者签名的书。我想这是明星效应和跟风凑热闹在我身上的集中体现,不管怎么说,我和书还是有点缘分的。韩寒跟郭敬明,我已经好久不曾留意了,没有任何贬低他们的意思,只是思想一旦分手,就渐行渐远永不再见了。他们的书我还好好地收藏着,偶尔翻看那些书,就好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那个终于能坐下来读书的“成熟”的小伙子。
高一是疯狂轻浮的一年,不读书。除了《兄弟连》和《教父》,被班上一个同学半怂恿半强迫地说“一定要看,不看不是男人”,后来确实爱上了它们,18岁生日那天还专门买了本《教父》留作纪念。
高二对我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因为我暗恋上了一个文科重点班的女生。那个女生简直就是我遥不可及的梦,一位能歌善舞,博学而才气十足的女神。我发了疯似地偷偷欣赏她的气质、浏览她的博客、守着电话等待她的短信。自惭形秽,我不时强迫自己多读书,好让自己变得有文化有才华,方配得起她。于是就逐渐培养出了读书的习惯,读了余华、余秋雨、村上春树等当代作家的作品,每星期也会固定买一本书,“买书情结”也许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历时一年多,我终究是没得到她,不过她依然是我心目中的女神,她使我懂得:男人多是从失败和自卑中逐渐成长起来的。
高三转来了复读生ML(这是他中文拼音缩写),我和他同桌并度过了有生以来最悠闲的一年。没错,整个高三,ML和我坐在课室最后一排,每天就过着啃书、睡觉、打手机游戏、聊天的“小资生活”。学校门口有家小书店(其实是集书、报纸期刊和文具于一身,十步能走完一圈的“学生杂店”),每天下午一定要进去逛的,隔两三天就买一本带回学校啃。ML喜欢读玄幻,很记得他当年在收藏《诛仙》和《搜神记》、《蛮荒记》,他的这些书我一本都没看过,不是因为我对玄幻毫无兴趣,而是想保持一种“纯粹的见证”,就像你不忍拆开一本你非常珍爱的书那样。我藏书,同样希望能见证收藏。我买的书多而杂,整个高三加起来有八十本了,有时也到图书馆借书,ML也经常拿来看,最记得《狼图腾》,他已经从我那拿去看过3遍了,我还一页都没翻过。我们俩太闲了,连班主任不时从后门外的“监视”都能发现。时至今日我和ML几乎每个星期都聚一次,一次就聊好几个钟,聊学习,聊生活,聊高三,聊书。
环境真的能左右一切,上了大学,我就沉溺网游、电游,逃课睡懒觉,收集过CD,已经极少读书了,感觉自己从高考过后到现在是“无甚长进”,当然除了赘肉。 不过现在又读起了书来,又来装了,是件好事,毕竟能不为生活奔波而可以静下来读书的时间实在所剩不多。
末了,想提一下我坚持了好几年的渺茫的愿望,就是大概要在45岁的时候开一家小书店。我知道这是非常天真的愿望,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书店”这一词还能坚持二十年之久?套用雨果的一句话“这个毁灭了那个”,假如印刷术终究是被互联网毁灭了,我依然会坚守我的阵地。
我不加分了,再多几个人回复,就直接加精吧。
小蛇君开书店的话我去帮你打杂~
kydarling
2014/7/15 16:13:28
打杂是绝对没问题的,不过开小书店绝对是要亏的,怕到时候惨淡得只能用书来抵薪水~
摇滚、朋克,金属和古典都有一些,大多是打口扎眼的。
8# 萧十二郎
我就不给你加~再说你哪有他那么有诚意用手机写文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