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wangheng
2012/3/15 10:18:32
人文学院简介
人文学院成立于2001年7月,由原各合并院校的中文系、历史系、新闻系组成,2003年增设了秘书系,2004年新闻系从人文学院分离独立组建了新闻学院。学院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53年,具有将近60年的办学历史,以及优良的办学传统,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本专科毕业生。
学院下设中文系、历史系、秘书系等三个系,现有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戏剧与影视学(与新闻学院合办)3个一级硕士点;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汉语国际教育2个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点;有中国语言文学、对外汉语、历史学、秘书学等4个本科专业。在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将近1900人。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整体实力强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89人,其中专任教师72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8人、副教授38人,博士后、博士45人。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4人,广州市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家1人,广州市优秀专家2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1人,广东省“十百千”人才工程省级人才2人,广州大学教学名师1人。
学院一直重视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中国语言文学为广州市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学为广州市名牌专业。学院还拥有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俗文化研究中心,以及2个广州市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广州人文历史研究基地、十三行研究中心。
学院科研实力雄厚,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主持国家级项目近20项,省部级项目5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史》《文艺研究》《中国语文》等权威刊物、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出版专著将近100部,获得省市级政府奖20余项。此外,学院还非常重视对外的交流与合作,与香港、台湾、德国、意大利、荷兰、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近年来举办了多次的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向广州大学与意大利帕多瓦大学联和举办的孔子学院派出了首任中方院长。
人文学院中文系概况
中文系现有教师49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9人、讲师7人、博士25人,在读博士10人、博士生11人,硕士5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达1800余人,在校研究生200余人。设有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教学两个本科专业,除了开设规定的专业必修课和公共课外,还开设了50多门选修课。写作与文选、现代汉语为省级重点课程, 古代文学、外国文学和古代汉语为市级重点课程,汉语言文学为市级名牌专业。
中文系现有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等硕士点,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为广州市A级重点学科。
近5年来,全系教师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项、参与国家级教学科研项目5项、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30多项、市级教学科研项目50多项。出版学术专著40多部、编著60部、教材30余种,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史》、《文学遗产》、《外国文学评论》、《中国语文》、《方言》、《学术月刊》等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800多篇,获教育部、广东省政府、广州市政府社科优秀成果奖以及省市五个一工程奖六十多项,教学成果获市一等奖。部分教师还支持或参与了中央、广东省、广州市各级政府的重点文化研究项目达30余个。
人文学院秘书学系概况
秘书学创办于1983年,是全国首批开设秘书专业的高校之一,为广东省秘书资格鉴定培训基地。现有教师8人,副教授6人,讲师2人,其中博士2人。为适应专业需要,同时建立外聘教师资源库以壮大师资力量,确保本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形成知识结构合理、团结奋进、锐意进取的师资队伍。秘书专业开办二十多年以来,立足广州,面向全省,致力于现代通用秘书人才教育的探索和创新,形成了专业齐全、层次多样的秘书专业教育体系,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有知识、懂专业的秘书人才。
本专业主要开设的课程有:秘书学概论、现代秘书实务、管理学原理、行政管理学、秘书实用写作、秘书文档管理、公共关系学、秘书心理学、秘书英语、秘书法学、秘书实用礼仪、广告文案与策划、办公自动化、基础会计、市场营销、中国文化经典、企业文化、岭南文化、审美文化、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汉语等。
jun铁血男儿
2012/3/15 12:23:45
☆ 重 点 学科 ☆
本学科自新广州大学成立以来,发展态势良好,建设成效显著。
1.中国古代文学学科
广州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是广州市A级重点学科,现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点两个。该学科有较雄厚的师资力量,现有教师12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4人;博士6人(包括博士后2人)。学科带头人刘晓明教授。近5年来,该学科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重大项目1项、教育部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资助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5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3项,市级项目12项。2004年9月,本学科与《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联合举办了“传统文学与现代性”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年12月,举办了“中国俗文学与文化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本学科现有三个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戏剧学、中国古代诗学、中国古代小说学。
中国古代戏剧学:带头人刘晓明教授。该方向的特色是:1、重点研究杂剧发生及其理论,提出了关于杂剧发生的类群理论。刘晓明教授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类群理论与杂剧生成”(2002)、“中国古典戏剧的形上之思”(2008),并主持教育部项目4项、省社科规划项目2项。著有《杂剧形成史》(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在《中国社会科学》先后发表论文《杂剧起源新论》、《“语”、“文”离合与中国文学思维特征的演进》、《中国古典戏曲形式的限制、突围及意义》,其中2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并在《文史》、《文学遗产》、《文献》、《中华文史论丛》等发表论文70余篇。成果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广东省政府社科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广州市政府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4项)、广州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注重研究礼乐与戏曲的关系。李舜华教授著有《礼乐与明前中期演剧》,并在《文献》、《戏剧艺术》、《江海学刊》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明史乐志及其相关音乐文献之笺释”。成果曾获广州市政府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中国古代诗学方向:带头人为吴晟教授。该方向的特色是:一、注重研究中国古代诗歌对其他文学文体的建构的影响,分析古今诗歌意象的审美流向及演变。吴晟教授目前主持、完成省部级项目4项,已著有《中国意象诗探索》、《黄庭坚诗歌创作论》、《瓦舍文化与宋元戏曲》、《中国古代诗歌与戏剧互为体用研究》(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其中《黄庭坚诗歌创作论》是国内第一部研究江西诗派领袖黄庭坚的专著,在国内产生较大学术影响。并在《文艺研究》、《文学遗产》、《文艺理论研究》、《文献》、《燕京学报》等国内人文社会科学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二、在文学地理学研究方面开风气之先。由曾大兴教授独立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自1995年问世以来,受到学术界的普遍重视和好评。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学与气候之关系研究”。在《文艺研究》、《文学遗产》、《学术月刊》等刊物发表词学研究论文60余篇,其代表作《柳永和他的词》,是国内第一部,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柳永其人其词的词学专著。沙红兵博士、副教授,杜玉俭博士、副教授,刘庆华副教授等,在中国古代诗学和文学地理学方向,也取得较突出的成果,在《文学遗产》、《国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中国古代小说学:带头人为纪德君教授。该方向的特色是:一、从古代小说与史传、民间说唱的亲缘关系入手,探寻古代小说赖以生成的文化机制以及各类小说的文体特征;纪德君教授已出版了《明清历史演义小说艺术论》(博士论文)、《中国历史小说的艺术流变》和《民间说唱与古代通俗小说双向互动研究》(博士后出站报告),并在《国学研究》、《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文献》、《学术月刊》等发表论文70余篇。其二,从编创、传播与接受之互动关系的角度,探讨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状况、演变趋势及其原因;纪德君教授现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清通俗小说编创方式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三、对岭南地区的近代小说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与研究。罗嘉慧教授、耿淑艳副教授等,目前正主持“岭南近代小说研究”、“一种被湮没的小说类型:清代圣谕宣讲小说的整理与研究”等市级项目,并在《文献》、《学术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等发表论文多篇。
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属于语言学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1998年获得硕士授予权。学科点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5人。学科带头人为屈哨兵教授。该学科注重语言应用研究,尤其对粤方言区的语言交融、变异现象,以及语言教育、语言服务等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形成了“语言传媒与文化”、“汉语词汇与语言发展理论研究”、“对外汉语教学”、“言语交际与语言教学研究”四个研究方向,各方向学术带头人分别为屈哨兵、罗维明、许光烈、戴仲平。该学科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项目8项:①国家社科基金“自秦以来汉字规范政策及其经验教训的研究”(2001结项)、②国家社科基金“现代汉语被动标记普—方表现的比较研究”(2007)、③国家社科基金“汉语网络词语理据研究”(2007);④国家语言文字应用“十五”科研项目“中国语言规划的历史研究——先秦两汉时期”(2003)、5国家语言文字应用“十五”科研项目“广告语言跟踪研究”;6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文中子》校释”;7广东省哲社“十五”规划项目“《老子》韵读研究”、8广东省哲社“十五”规划项目“汉语被动标记分级多角研究”。并在《中国语文》、《中国语言学报》、《方言》、《语言文字应用》、《古汉语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修辞学习》等权威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75篇,出版专著、译著、教材、词典(主审)9部,主要有《转注论》、《管窥蠡测集》、《训诂原理》、《社会语用学》、《中古墓志词语研究》、《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等。学术成果多次获得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windwings
2012/3/16 9:40:39
人文学院各硕士点简介
硕士点4个: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门史、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现共有研究生99人。另有语文教育硕士方向1个。
(一)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属于语言学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 该硕士点1998年获国务院学位办批准,1999年开始招生。加强语言应用的研究是我国语言学学科发展的时代趋势,对汉语尤其是粤方言区的语言交融、变异现象及语言应用、语言教育、语言服务等领域进行研究,是该硕士点及所属学科进行学术研究的基本定位。本学科点在多年的建设中逐步形成了“汉语词汇与语言发展理论研究”、“言语交际与语言教学研究”、“语言传媒与文化”三个研究方向。本硕士点拥有教授1人,副教授5人。近年来,本硕士点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承担国家语委、教育部项目2项,高校古委会项目1项,市级2项、校级1项,在《中国语文》、《中国语言学报》、《方言》、《语言文字应用》、《修辞学习》、《古汉语研究》等权威或核心期刊及各级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5篇, 学科点近年来共出版专著、译著、教材、词典(主审)9部, 学科带头人孙雍长教授 ,任广州大学语言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训诂研究会副会长,著有《转注论》、《管窥蠡测集》、《训诂原理》、《老子注译》等7种,《辩才与智慧》、《三湘纪胜》、《汉字字谜大典》等编著6种,学术论文80余篇。各方向学术带头人罗维明、刘凤玲、屈哨兵及学术骨干许光烈、戴仲平等近年来均主持或参与省部级研究课题多项,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研究领域,治学严谨,成果较多,在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重点承担的项目有《中国语言规划的历史与研究——先秦两汉时期》(孙雍长主持,国家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十五”科研规划项目)、《广告语言跟踪研究》(屈哨兵主持,刘凤玲 戴仲平等参与,国家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十五”科研规划项目)《汉语被动标记分级多角研究 》(屈哨兵主持,广东省理论规划办“十五”规划项目)《<文中子>校释》(罗维明主持,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硕士点所属学术团队在语言教育与研究、词汇研究、社会语用研究、广告语言研究等方面产生了较好的学术影响。孙雍长、屈哨兵、罗维明等三人还获得2004年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二)专门史:
经国家学位委员会1998年批准,广州大学专门史硕士点于1999年开始招生硕士研究生,2004年评为广州市重点学科。该硕士点现有五个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文化与宗教、岭南文化、中国区域文化研究、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中西文化交流,系统研究有关中国特别是岭南文化的渊源、演变、现状及今后发展的趋向,揭示其特点和发展规律,对于当代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的意义,同时又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经过多年建设,目前该学科已经形成了一支力量较为雄厚的学术梯队。
该硕士点带头人为赵春晨教授,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长期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历史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现兼任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理事、中国义和团研究会理事、中国辛亥**史研究会理事、广东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广州市地方史学会会长等学术职务。出版有《岭南近代史事与文化》、《晚清洋务巨擘——丁日昌》、《岭南物质文明史》(第一作者)、《基督教与近代岭南文化》(第一作者)、《澳门记略校注》等专著,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公开发表论文80多篇。所著《晚清洋务派与教案》、《洋务运动在广东》两篇论文曾分别获得广东省高校首届和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及三等奖,专著《晚清洋务巨擘——丁日昌》获2000——2001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类三等奖,专著《岭南近代史事与文化》2005年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2——2003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学会奖)二等奖,专著《基督教与近代岭南文化》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2002——2003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主持完成国家清史纂修工程文献整理类项目《丁日昌集》等科研项目的工作。学科方向带头人何大进教授、冷东教授及学术骨干雷雨田教授、霍俊江教授、陈永祥教授、王丽英教授等也都各有专长,分别在文化史、宗教史、思想史、经济史、民族史、华侨史、中美关系史等方面取得多项研究成果。
硕士点自2000年以来,共承担科研课题25项,其中国家、省、市级纵向课题18项,横向课题7项。各类课题费50万元,人均3.5万元。共出版专著、译著、教材15部,其中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2部,省部级出版社出版的12部,市级出版社出版的1部。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200篇,其中在国外学术刊物或国内权威学术刊物发表的25篇。共获各级科研成果奖励15项,其中省部级6项,厅级奖励5项,市级奖励4项。
(三)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点,于2003年获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2004年开始招生。硕士点带头人为吴晟教授。该硕士点现设三个研究方向:中国古代诗学、中国古代戏剧学、中国古代小说学。该硕士点学术队伍合理,年富力强,有教授4人、副教授6人、讲师3人,其中博士后1人、博士3人、硕士4人、在读博士生1人、在读硕士生1人,平均年龄42岁。
中国古代戏剧学:带头人刘晓明教授。该方向的特色是:1、重点研究杂剧发生及其理论,提出了关于杂剧发生的类群理论。刘晓明教授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类群理论与杂剧生成”(2002)、“中国古典戏剧的形上之思”(2008),并主持教育部项目2项、省社科规划项目2项。著有《杂剧形成史》(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在《中国社会科学》先后发表论文《杂剧起源新论》、《“语”、“文”离合与中国文学思维特征的演进》、《中国古典戏曲形式的限制、突围及意义》,其中2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并在《文史》、《文学遗产》、《文献》、《中华文史论丛》等发表论文70余篇。成果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广东省政府社科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广州市政府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三项)、广州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注重研究礼乐与戏曲的关系。李舜华教授著有《礼乐与明前中期演剧》,并在《文献》、《戏剧艺术》、《江海学刊》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明史乐志及其相关音乐文献之笺释”。成果曾获广州市政府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中国古代诗学方向:带头人为吴晟教授。该方向的特色是:一、注重研究中国古代诗歌对其他文学文体的建构的影响,分析古今诗歌意象的审美流向及演变。吴晟教授目前主持、完成省部级项目4项,已著有《中国意象诗探索》、《黄庭坚诗歌创作论》、《瓦舍文化与宋元戏曲》、《中国古代诗歌与戏剧互为体用研究》(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其中《黄庭坚诗歌创作论》是国内第一部研究江西诗派领袖黄庭坚的专著,在国内产生较大学术影响。并在《文艺研究》、《文学遗产》、《文艺理论研究》、《文献》、《燕京学报》等国内人文社会科学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二、在文学地理学研究方面开风气之先。由曾大兴教授独立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自1995年问世以来,受到学术界的普遍重视和好评。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学与气候之关系研究”。在《文艺研究》、《文学遗产》、《学术月刊》等刊物发表词学研究论文60余篇,其代表作《柳永和他的词》,是国内第一部,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柳永其人其词的词学专著。沙红兵博士、副教授,杜玉俭博士、副教授,刘庆华副教授等,在中国古代诗学和文学地理学方向,也取得较突出的成果,在《文学遗产》、《国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中国古代小说学:带头人为纪德君教授。该方向的特色是:一、从古代小说与史传、民间说唱的亲缘关系入手,探寻古代小说赖以生成的文化机制以及各类小说的文体特征;纪德君教授已出版了《明清历史演义小说艺术论》(博士论文)、《中国历史小说的艺术流变》和《民间说唱与古代通俗小说双向互动研究》(博士后出站报告),并在《国学研究》、《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文献》、《学术月刊》等发表论文70余篇。其二,从编创、传播与接受之互动关系的角度,探讨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状况、演变趋势及其原因;纪德君教授现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清通俗小说编创方式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三、对岭南地区的近代小说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与研究。罗嘉慧教授、耿淑艳副教授等,目前正主持“岭南近代小说研究”、“一种被湮没的小说类型:清代圣谕宣讲小说的整理与研究”等市级项目,并在《文献》、《学术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等发表论文多篇。
(四)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点现有9名教师,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4名,获得博士学位者5人,硕士4人。近五年以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重大项目1项,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4项,省社科规划项目2项、市级项目14项;共出版专著15部、编著7部、教材4部;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获省级科研奖5项,市级科研奖11项。该点现设三个研究方向:戏剧文献学、典籍与文化、小说文献学。学科研究的特色优势是:1、理论研究与文献考据结合研究;2、文献研究与考古发现相结合; 3、文献研究与田野考察相结合;4、文献研究与相关学科相互交叉研究相结合。学科带头人刘晓明教授,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及国务院特殊津贴,近5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遗产》、《文史》、《世界宗教研究》、《燕京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8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大项目、教育部十五规划项目、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各1项;获广东省政府首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省委宣传部奖、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三等奖、广州市政府奖二等奖2项。典籍与文化方向带头人吴晟教授,现任广东省文学学会、广东省中国古代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广州市语言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著有《黄庭坚诗歌创作论》、《中国意象诗探索》、《瓦舍文化与宋元戏剧》、《台湾现代诗解》4部,在《文学遗产》、《文艺理论研究》、《文献》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主持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各1项。获广州市社科联、广州市政府奖各1项。小说文献学方向带头人纪德君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各1项。出版专著2部:《明清历史演义小说艺术论》、《中国历史小说的艺术流变》,在《国学研究》、《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文献》等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论著获广州市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此外,曾大兴教授(典籍与文化)将文献与地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曾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出版过专著《柳永和他的词》,并在《文艺研究》、《文学遗产》等刊物发表了十余篇相关论文。李舜华副教授(戏剧文献学方向)在北师大获博士学位后,又师从章培恒先生作博士后研究工作,在《文献》、《中国典籍与文化》发表论文30余篇,取得了较为丰硕的学术成果。
ytpnwx1
2012/3/17 17:00:55
专业介绍
汉语言文学专业
学制学位:基本修业年限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设有“师范”、“非师范”、“应用语言学”、“秘书”四个专业方向,学生可在二年级时根据本人志愿和成绩选择其中一个专业方向学习。
1、师范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胜任中等学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和研究工作,并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开展工作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它教育工作者。
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语文教学论、写作、儿童文学、影视文学、美学、教师口语,以及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广东省、各地的教育部门工作。
2、非师范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有较强的写作及语言表达能力,胜任各类文秘工作,并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开展工作的行政、业务工作者。
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写作、文字学、秘书学、影视文学、美学、办公自动化,以及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适合在广东省、广州市行政机关及企事业部门工作,包括社区文化建设岗位及编辑出版业务部门。
3.应用语言学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为广告、商务、资讯、营销、传媒、旅业、公关等中介机构进行语言应用策划设计及指导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具有进行图书、报刊编辑及市场操作能力的专门人才,具有网络语言服务能力同时兼有语言教育及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写作、文字学、秘书学、语言服务概论、应用语言学、中文信息处理、网络语言学,以及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适合在广东省、广州市企事业部门工作,包括中小学及幼儿园的语文教育岗位、社区语言文化建设岗位、广告、公关策划部门及编辑出版业务部门。
4.秘书方向
培养目标:系统掌握管理科学及相关人文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勇于创新和进取,有一定写作能力,有实际运用外语和计算机以及办公自动化设备能力的复合型和应用型管理人才。
主要课程:秘书学、秘书事务、秘书心理学、秘书英语、秘书史、管理学原理、行政管理、基础写作、秘书实用写作、公共关系学、办公自动化、广告文案与策划、社会学、中国文学、现代汉语、国际礼仪、档案学、统计学基础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适合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各类组织、外资公司胜任中高级秘书、涉外秘书、商务秘书等职务。也可在传媒、公关、广告策划等部门从事相应的管理工作。
makes001
2012/3/18 6:20:08
对外汉语专业
学制学位:基本修业年限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主要学习语言学和第二语言教育的基本理论,掌握扎实的汉语言文学理论和知识,受到中国语言文学、外国文学、中西比较文化等方面的基本训练,熟练地掌握英语,有一定的二外基础,具备从事语言或文化研究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基础英语、英语听说、英语阅读、英语写作、语言翻译理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写作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化通论、西方文化与礼仪、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二语言教学等。
就业方向:在国内外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经贸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相关工作。
历史学专业
学制学位:基本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历史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设有“师范”、“文化资源开发与应用”两个专业方向。
1、师范方向
培养目标:具有历史学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中等学校进行历史教学和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和其它教育工作者。
主要课程: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中国历史文选、史学概论、考古学概论等30多门课程。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广东省、各地的教育部门工作。
2、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方向
培养目标:系统掌握和熟练运用各种文化信息技术和管理方法,能够在各级文化、艺术、教育、文博、旅游部门从事文化资源的管理、研究、开发和利用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文化通论、文化管理学、中国文化史、西方文化史、文化市场营销、企业文化等30多门课程。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各地博物馆、社区管理、文化宣传等部门工作。
solistome
2012/3/18 17:52:59
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人文学院成立于2001年6月,现有中文系、历史系、秘书学系三个系。学院现有本科专业3个、专业方向6个:汉语言文学专业,下设师范、非师范、应用语言学、秘书方向;历史学专业,下设师范、文化资源开发与应用方向;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专业总体布局与结构合理,有与重点学科相匹配的、有一定影响的优势专业;满足社会需要,学科基础扎实,教学条件好,教学质量有保证,学生满意。
学院现有市名牌专业1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省级重点课程2门:写作与文选、现代汉语。市重点课程6门:外国文学、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中国近代史、世界史、中国古代史。2004年,中国古代文学被评为广州市优秀课程。
为了有效地提高本专业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我们从2000年开始就制定了教学与科研成果奖励条例,加大经费投入,努力提高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成效显著,现主持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2项,厅局级教学研究项目5项,校级重点教研项目8项。近4年平均每位教师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7篇,其中在国家部委主办刊物或核心刊物上发表了教学论文10余篇。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儿童文学课程获广东省高等学校第三届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市级教学成果奖2项:“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获广州市高等学校第六届教学成果二等奖、“中文教育能力训练”获广州市高等学校第四届教学成果三等奖。
人文学院积极地探索课程改革的新路子,进一步地优化了课程体系,根据学校制订的宽口径、厚基础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全校本科生开设了一些通识课和特色课程。如《汉语规范概论》、《广告语言学》、《语言服务概论》、《普通话训练》、《教师口语》、《方言与文化》等,不仅有效地扩展了本专业的应用范围,提升了专业教育质量,而且广州地区的城市文化建设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为了让人文学院各专业学生将所学的基础教育理论、专业知识和教学基本技能综合运用于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教学实际能力,人文学院制订了详细的实践教学大纲,与广州市许多学校签订了教学实践基地的协议,如广州市第67中学、广州市第79中学、广州市第84中学、广州市广雅中学、广州市番禺大石三中等,圆满解决了教学实习的需要。
广州市名牌专业1个:汉语言文学专业。
省级重点课程2门:写作与文选、现代汉语。
市级重点课程6门:外国文学、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中国近代史、世界史、中国古代史。
sungminho
2012/3/19 5:46:49
一级学科硕士点
一、中国语言文学
本学科建设时间长,师资力量雄厚。中文本科教育自1958年开始,至今已有52年,研究生教育开始于1998年,2010年获得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内含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此外,本学科还有两个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点: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点。本学科研究方向稳定,特色鲜明,成果丰硕。“十一五”期间,本学科先后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广东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以及广州市政府奖一二三等奖十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史》、《文学遗产》、《语言文字应用》等国内人文社会科学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600多篇,出版专著50多部,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级项目50余项。
二、中国史
本学科历史悠久,是广州大学最早进行硕士培养的学科之一,2010年获得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内含中国古代史、专门史、中西文化交流、岭南文化、广州十三行研究等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本学科研究方向稳定,特色鲜明,成果丰硕,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取得较为丰富的科研成果,出版著作一百余部,在各类刊物发表论文500余篇,提交十余篇咨询报告得到省市领导高度重视,获得多项省市级奖励,积极举行各种学术活动和社会活动,效果良好,为建设广东文化强省与世界文化名城广州做出贡献,进一步突出了本学科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
三、戏剧影视学
本学科是教育部首批批准建立的一级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其中包括二级教授1人,三级教授4人,广州市优秀社会科学家、广州市优秀专家,以及全国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师。下设“戏剧理论与艺术”、“影视理论与编导”等二级学科。本学科2005年来获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奖,其中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广东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广州市政府奖一二三等奖5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史》、《文学遗产》、《戏剧艺术》等国内人文社会科学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专著10多部,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
请问广州大学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怎么样呢?想考这个研究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