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论坛活动招聘 → 数一数,互联网+背后的20个新兴科技,看看你知道几个?
查看完整版本:数一数,互联网+背后的20个新兴科技,看看你知道几个?
2009/2/13 10:01:23

1. 物联网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概括地讲“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即通过装置在各类物体上的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经过接口与无线网络相连,从而给物体赋予“智能”,可实现人与物体的沟通和对话,也可以实现物体与物体互相间的沟通和对话,这种将物体联接起来的网络被称为“物联网”。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被视为互联网的应用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2. 3D打印(3D Printing)



3D打印技术(英语:3D printing),又称积层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AM),也称三维打印技术,是指通过可以“打印”出真实物体的3D打印机,采用分层加工、迭加成形的方式逐层增加材料来生成3D实体。3D打印技术最突出的优点是无需机械加工或模具,就能直接从计算机图形数据中生成任何形状的物体,从而极大地缩短产品的研制周期,提高生产率和降低生产成本。该技术在珠宝、鞋类、工业设计、建筑、工程和施工(AEC)、汽车,航空航天、牙科和医疗产业、教育、地理信息系统、土木工程、枪支以及其他领域都有所应用。


3.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



AR是在虚拟现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也被称之为混合现实。是通过计算机系统提供的信息增加用户对现实世界感知的技术,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并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场景或系统提示信息叠加到真实场景中,从而实现对现实的增强。AR通常是以透过式头盔显示系统和注册(AR系统中用户观察点和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的定位)系统相结合的形式来实现的。


4.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虚拟现实亦作虚拟实境(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VR,也称灵境技术或人工环境,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度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用户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用户如同身历其境一般,可以及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度空间内的事物。用户进行位置移动时,电脑可以立即进行复杂的运算,将精确的三维世界视频传回产生临场感。该技术集成了计算机图形、计算机仿真、人工智能、传感、显示及网络并行处理等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是一种由计算机技术辅助生成的高技术模拟系统。


5.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另外,世界著名科幻电影大师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曾导演过一部名叫《人工智能》的科幻电影。讲述21世纪中期,由于气候变暖,南北两极冰盖的融化,地球上很多城市都被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


6. 无人驾驶汽车(Autonomous Vehicles)



无人驾驶汽车是一种智能汽车,也可以称之为轮式移动机器人,主要依靠车内的以计算机系统为主的智能驾驶仪来实现无人驾驶。无人驾驶汽车集自动控制、体系结构、人工智能、视觉计算等众多技术于一体,是计算机科学、模式识别和智能控制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科研实力和工业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国防和国民经济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无人驾驶汽车是通过车载传感系统感知道路环境,自动规划行车路线并控制车辆到达预定目标的智能汽车。它是利用车载传感器来感知车辆周围环境,并根据感知所获得的道路、车辆位置和障碍物信息,控制车辆的转向和速度,从而使车辆能够安全、可靠地在道路上行驶。


7. 无线充电(Wireless charging)



无线充电,又称作感应充电、非接触式感应充电,是利用近场感应,也就是电感耦合,由供电设备(充电器)将能量传送至用电的装置,该装置使用接收到的能量对电池充电,并同时供其本身运作之用。由于充电器与用电装置之间以电感耦合传送能量,两者之间不用电线连接,因此充电器及用电的装置都可以做到无导电接点外露。主流的无线充电标准有四种:Qi标准、Power Matters Alliance(PMA)标准、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A4WP)标准、iNPOFi技术。


8. 全息投影(Holography)



全息投影技术也称虚拟成像技术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的记录和再现的技术。全息投影技术不仅可以产生立体的空中幻像,还可以使幻像与表演者产生互动,一起完成表演,产生令人震撼的演出效果。

9. 情感计算



情感计算(Affective Computting)就是要赋予计算机类似于人一样的观察、理解和生成各种情感特征的能力,最终使计算机像人一样能进行自然、亲切和生动的交互。情感计算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下一个突破,可能在于赋予计算机情感能力。

10. 游戏化(Gamification)



游戏化是指一种在非游戏的场景中,采用游戏思想和游戏机制,使当局者能用以解决问题并增进团队的凝聚力。


11. 语音识别(Speech Recongnition)



语音识别是一门交叉学科。近二十年来,语音识别技术取得显著进步,开始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语音识别技术正在进入工业、家电、通信、汽车电子、医疗、家庭服务、消费电子产品等各个领域。语音识别技术所涉及的领域包括:信号处理、模式识别、概率论和信息论、发声机理和听觉机理、人工智能等等。

12. 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tics)



内容分析是一种可以使研究者通过间接的方式来研究人类的行为,通过分析有关这些行为的信息来进行研究的技巧。内容分析的主要优点在于它的非介入性。研究者通过直接观察或其他方式获得的信息可以通过对书籍或其他信息媒介进行非介入式的分析而得到,而分析的内容并不会因研究者的参与或介入而受到影响。其次,内容分析使研究不受时空限制,研究者可以对一些文献记录或历史文档进行钻研,以了解以前的社会生活状况。第三,内容分析在时间和资源消耗方面相对简单和经济。内容分析的主要缺点表现为研究者在进行资料分析的过程中往往过度重视资料的次数分析,反而忽略了极少数或易被忽略的资料。


13. 可穿戴设备(wearable computer)



可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可穿戴设备将会对我们的生活、感知带来很大的转变。

14. 智能办公空间



智能办公空间是嵌入了计算、信息设备和多模态的传感装置的工作空间,具有自然便捷的交互接口,以支持人们方便地获得计算机系统的服务。人们在智能空间的工作和生活过程就是使用计算机系统的过程,也是人与计算机系统不间断的交互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计算机不再只是一个被动地执行人的显式的操作命令的信息处理工具,而是协作人完成任务的帮手,是人的伙伴,交互的双方具有和谐一致的协作关系。这种交互中的和谐性主要体现在人们使用计算机系统的学习和操作负担将有效减少,交互完全是人们的一种自发的行为。自发意味着无约束、非强制和无须学习,自发交互就是人们能够以第一类的自然数据(如语言、姿态和书写等)与计算机系统进行交互。

15. 智能机器人



智能机器人之所以叫智能机器人,这是因为它有相当发达的“大脑”。在脑中起作用的是中央计算机,这种计算机跟操作它的人有直接的联系。最主要的是,这样的计算机可以进行按目的安排的动作。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说这种机器人才是真正的机器人,尽管它们的外表可能有所不同。

16. 生物芯片(Biochip)



运用分子生物学、基因资讯、分析化学等原理进行设计,以硅晶圆、玻璃或高分子为基材,配合微机电自动化、或其他精密加工技术,所制作之高科技元件,有如半导体芯片一般能快速进行繁复运算;生物芯片具有快速、精确、低成本之生物分析检验能力。

17. 人类增强(Human enhancement)



是指那些希望通过自然或人工的手段暂时或永久的克服现在人体局限的尝试。这个术语有时适用于使用技术手段选择或改变人类的素质和能力,而不管这些改变是否超越现在人类的极限。

18. 大数据(Big data)


指的是所涉及的数据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人工,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截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对人类有价值的洞察的一些列技术。


19. 脑机接口


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在人或动物的脑(或脑细胞的培养物)与外部设备间建立直接信息传递通路的接口。在单向脑机接口的情况下,计算机或者接受脑传来的命令,或者发送信号到脑(例如视频重建),但不能同时发送和接收信号。而双向脑机接口允许脑和外部设备间的双向信息交换。

20. 数据科学(Data Science)



数据科学的目标是通过从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的部分来生产数据产品。它结合了诸多领域中的理论和技术,包括应用数学,统计,模式识别,数据可视化,数据仓库,以及高性能计算。数据科学通过用运用各种相关的数据来帮助非专业人士理解问题。

我们专注研究并分享设计思维,如果你对设计思维感兴趣,欢迎关注我们。




2009/2/13 12:10:50

涨知识了,居然只知道一个


Powered by UNCUID V2.2 © 2019-2025
Processed in 00.14 second(s)